新课程研究

促进“学习性投入”的《管理定量分析》教学体 

来源:新课程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16

2009—2016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持续七年开展 “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调查发现学生课堂存在出勤率低、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来自其他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数据也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其突出的表现之一是学生的学习性投入不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会对课程学习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管理定量分析》作为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综合性课程,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H大学的多届学生调查结果都反映出该课程内容偏数学化,晦涩难懂,学生存在“听不懂、不会做题和不会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三大难”(朱文娟等,2017)[1],学生学习性投入普遍偏低,学习效果不佳,亟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增加和学习效果的改善。

一、“学习性投入”的内涵、测量及与学习效果关系的研究现状

学习性投入(Student Engagement)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不断发展的概念,指“学生在执行学习活动实践行为上卷入的程度、情感体验的质量以及认知策略运用的水平”(张娜,2012)[2],也就是说,学习性投入可以细化为“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为了准确度量学生的“学习性投入”,美国学者Lindauer(2008)设计了9种与学习性投入相关的测量工具,Fredricks et al(2012)提出了11种测量工具。全美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测量工具,先后被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引进并开展研究(汪雅霜,2013)[3]。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性投入会对大学生学习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学者积极探索学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收获的影响机制。例如,有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性投入对学生成长具有正向的中介作用,这种作用在不同类型院校中存在着差异,而学生课堂学习程度和在课外活动中的投入,对课业成绩、知识获得和认知发展的自我评价会产生正向的影响作用(王纾,2011;陈静、张其敏,2014)[4—5]。目前针对某门课程来分析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基于H大学《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学习性投入的现状提出促进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H大学《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学生学习性投入现状

为了掌握《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学生学习性投入的基本情况,我们在参照廖友国(2011)相关调查[6]的基础上,采用简化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问卷》在H大学对《管理定量分析》授课对象(主要为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类大二、大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学生学习性投入各项目得分百分比项目完全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不太符合完全不符合行为投入课堂上,我积极思考5%18%36%20%21%课堂上,我认真听讲19%20%30%19%12%每天课后我专门安排一个时间段学习8%12%40%21%19%我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学习上10%21%22%32%15%认知投入我会拟定适宜的学习计划8%12%38%23%19%我能很好地组织自己的学习时间7%11%28%30%24%作业或测验中出现错误,我能认真分析原因加以解决5%8%36%29%22%我学习既有长远打算,又有近期目标2%4%35%35%24%情感投入我能安心学习18%24%12%25%21%我能轻松自如地应付学习12%10%32%28%18%我觉得学习很有趣6%6%21%37%30%学习给我带来很多快乐2%5%20%39%15%

由上表可知,当前《管理定量分析》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普遍偏低,比如行为投入方面,课堂上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学生占比偏低,课后学习也不够;认知投入方面,大多数学生没有适宜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并不会主动去分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情感投入方面,多数学生并不能轻松地应付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也不能领略到学习带来的快乐。这种现象一方面与H大学《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授课对象大多为高考文科类生源,学生自身数学基础比较薄弱,且对数学有畏难情绪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H大学《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不利于学生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性投入,提高课程学习效果,我们对《管理定量分析》教学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三、促进学习性投入的《管理定量分析》教学模式创新

由于学习性投入可分为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要促进学生学习性投入的提高,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综合发力。行为投入是重点,认知投入是基础,情感投入是保障,只有教学全过程都在这三方面进行明确的创新性引导,才能真正促进学习性投入的提高。

上一篇:大数据背景下经管类统计学教学探索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