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研究

老课新教——以《孔乙己》为例谈德育渗透 

来源:新课程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6

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开放性与包容性,语文教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更要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情感教育,拓展语文教学效能,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情感发展的重要渠道。本文拟以《孔乙己》为例,简要阐述语文教学中德育情感渗透的实践路径。

一、巧用新课导入,创设德育情感情境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开始,语文教师要善于巧用新课导入,不断优化导入设计,借助新课导语、多媒体课件等创设德育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作用下受到德育与情感教育。

1.优化导语设计

良好的导语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在导语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实现德育情感渗透的目标。

《孔乙己》一课,教师可以在导入时借助《孔乙己》的写作背景设计导语,创设情境:《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狂。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土壤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鲁迅在这一时期创作出《孔乙己》,决意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让我们一起走进孔乙己,感受作者作为一名文学创作者的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

这段导语,不仅介绍了孔乙己的写作背景,也在背景介绍中让学生从鲁迅身上受到德育与情感教育,德育情感渗透于无痕之中。

2.运用媒体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认知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发挥媒体资源直观形象的优势,使学生在生活化、直观化情境中受到德育情感教育。

《孔乙己》一课的导入,我们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反映作品的社会背景:图片展示鲁镇的咸亨酒店、人物图片、场景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到孔乙己生活环境与知识分子生活的贫苦,感受到孔乙己生活道路之艰辛,从而以人文化情怀进入本课,全面审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孔乙己。

二、捕捉课堂时机,激发德育情感共鸣

课堂是一片广袤、肥沃的土壤,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这片土壤中挖掘宝藏,捕捉课堂时机,激发学生德育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有机地渗透德育情感于语文教学中,使老课教出新意、新的内容,拓展语文课堂功能。

1.捕捉动情点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情感资源,成为学生情感的触发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动情点,基于教材内容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受到强烈震撼,从而激发学生德育情感的共鸣。

《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具有很强的悲剧色彩,因此具有德育情感教育的基础。

在引导学生交流孔乙己不同时期的处境时,学生列举了孔乙己被举人打折了腿后来到酒店的情形: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学生在朗读这一段文字时,语言中充满了同情。我意识到他们已经动了情,于是我趁机发问:同学们,你们从她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结合文本与她的朗读,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情感在问题的驱动下被激发起来,很多同学“同情”弱者,人性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于是我又适当地进行扩展: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着许多的“弱者”,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也许他们是自甘堕落,也许是生活变故,作为我们应该怎样做?由于抓住了课堂的动情点,有效调动了学生情感与思想,激发起学生的德育情感共鸣,因此,在语文课中应有机渗透德育情感。

2.捕捉理趣点

《孔乙己》创作的特定时代背景使它肩负起特定的使命,文章每一处背后都具有值得深入思考的理趣点,趣是形式,理是内涵,深沉而耐人寻味。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文章中的理趣点,引导学生在看似不经意的一笔或者一瞥中受到德育情感教育。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历来为教师所深挖,站着喝酒与长衫格格不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初读时不难感受到一种滑稽、搞笑。我在教学中避谈“站着喝酒”与“长衫”,而是抓住“唯一”一词加以分析:同学们,在我们感受到孔乙己“站着喝酒”与“长衫”滑稽的统一外,我们又从“唯一”中读到了什么呢?在学生的深挖下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和批判自然而然地浮出文面,同时学生对孔乙己作为一名读书人的“清高”也有了深刻认识,使学生受到德育情感教育,获得更加丰富的德育情感体验。

上一篇:通过“导师制”促新教师专业成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