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研究》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也更加关注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思想品德,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创新途径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农业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并在尝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探究将农业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途径。
1 将职业精神培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
(1)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高职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和服务等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这样的目标明确了职业性指向,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必须要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的课程,能够引导高中阶段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为职业精神培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
(2)培养内容具有共同点
职业技术的培训包括了职业理想、态度度、技能、纪律、诚信、作风等几大要素,职业精神的培养目的就是教学生的职业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促使其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奠定基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的价值观取向以及法律观和道德观也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体现,因此存在着共同点。
2 农业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及其构成
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应当是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特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的,具体而言,首先是以报国兴农为前提的职业理想,在此基础上形成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并且拥有端正的职业态度和科学的职业规划,拥有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品质。被告知学生作为未来农业行业的主力军,必须将职业精神的培育放在专业技能教育相同的地位,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农业类的高职学生经常要深入实践,户外体力劳动成为其教学主阵地,如果没有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学生很难在田间地头的实践劳动中坚持下来,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职业精神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目标一致性、共同点对学生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振兴农业,将青春和热情挥洒在发展农业的热土上,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忠实履行自身的责任,实事求是,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够脚踏实地的在田间地头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也要培养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勇挑重任的职业担当,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内心的信念,不断支撑自己前行,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当前农业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是高职院校缺乏对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视。当前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的评价标准相对单一,主要是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这促使高级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养,这导致学生在参加工作时容易出现避孕知识观念,职业精神缺失的现象,在实践过程中,农业类的高职学生由于专业课程大多在田间地头,加之高职院校本身的不重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在其主阵地上发挥作用。其次,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职业精神教学内容进行规划,由于职业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短时间内难以看到效果,并且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功利化,导致教材中没有专门阐述职业精神的内容,教师的教学内容也缺乏针对性,学生在走入岗位后也难以满足市场的实际发展需要。
4 农业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选择
(1)转变教学观念,挖掘教学内涵
农业类高职院校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作用阵地和主要课程。通过这样的认知体现知识技能的工具性和人才培养精神性相统一,教师在进行职业精神培训时,应该树立全局观念,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例如从新生入学阶段到学生走入职业岗位阶段,都应当建立起有效的培训模式,让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各个环节中都能收到职业精神的培育,学生长期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才能在走向职业岗位后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统一。
上一篇:新教文化与德语文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