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青年学生的教育目标,不断地发展变化,同时,对高校教育也赋予了新的使命。例如,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其目标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通过通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遇到问题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达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文化交融。
1 课程简介
家庭花卉鉴赏与栽培是大理大学开设的一门通识教育示范课程,属通识教育平台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面向全校广大学生。课程设置16学时,1学分,在简明扼要地介绍赏花栽花知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传统名花和常见花卉的栽培管理与观赏配置。同时,利用大量的彩色照片及线条图,帮助学生认识各类花卉;为了帮助学生提高鉴赏水平,讲解古今名人赏花的名句佳作和一些有关花卉的趣闻。
2 课程开设
该校每学年第一学期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而一般在上一学年的第三学期进行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分情况、专业及兴趣进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选择。但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通识教学课程的学习意义,对该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混学分的现象。在开课后,逃课、不听讲等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本课程在第一节课,除了讲授课程的基本概况外,还应向学生说明本门课程要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考勤直接决定能否参加考试等要求,在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充分了解及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对打算混学分的学生进行劝退。既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选修课程的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又可以保证其余选课学生的教学效果。
3 教学内容
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等自身条件差异较大,所以内容不能过难、过专。但通识教育不是科普,不是简单的对学生非专业知识的补充,所以课程的内容,应以花卉学为基础,又不拘泥于花卉学的知识。不仅涉及花卉学的基本概念,还融入历史、人文、艺术、文化等学科,涉及家庭生活、城市绿化、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热门话题。而在内容顺序安排上,打破了多数课程从总论到各论的教学模式,将总论与各论内容穿插讲授,使原理与案例相结合,通过大量图片与少数视频的插入,增加内容的生动性与接受度。使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既可以掌握实用的花卉栽培养护方面的知识,又可以了解该行业的最新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手段
该门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幻灯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板书相结合。
同时,为了秉承通识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共同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发展学生的个性,本课程增加了学生自主设计幻灯片及现场汇报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及思辨能力。
5 考核方式
专业课程的考核一般卷面成绩占70%的比例,而本课程对各部分的考核比例进行了适当调整,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0%,其余的40%由平时成绩决定。平时成绩除了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堂作业等内容外,还有学生自主设计幻灯片及现场汇报环节等内容。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花卉,进行其资料搜集及整理工作,并制作幻灯片,进行课堂展示。而根据学生展示过程中知识的整理、课件的制作、语言的表达等方面,在平时成绩中酌情加5~10分。另外,在第一次课中就向学生说明,考勤两次以上未到,平时成绩即为0分,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6 结语
该门课程通过几年的教学观察及改革实践,课程效果不断改善,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选课率较高,得到师生的初步认可。但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发现该门课程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是大班教学的问题。由于本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每年选课人数均在200人以上,大教室多人数的授课模式,使得学生课堂展示的机会不均等,为此,如果能增加开课班级,控制各班内学生人数,会对课堂效果的提升有明显改善。
二是因自然科学类课程的特殊性质,各类植物的展示目前仅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如果今后能增加课程经费投入,将植物盆栽带入课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将会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极大的提升。
上一篇:新中国成立年以来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立德树人的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