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研究》
对于规矩,《辞海》这样解释:“规、矩,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规和矩,如《荀子·礼论》中‘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二是指规则、礼法,引申为人的言行正派、老实。”为了维持课堂秩序,教师常常在课堂中设置这样那样的规矩,如两眼向前看、两手要放平……这不正与课程标准要解放学生的嘴、手、脑相矛盾吗?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因此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不要限制太多,以免束缚学生的思维。我认为在课堂中只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即可。
一、抓住一个“导”字,交流声中不要设规矩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抓住学生新知生成的关键处、思维的迷惑处、知识的拓展处,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感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教学“混合运算”中的例3:书包20 元/个,笔记本 5 元/本,用 50 元买了 1 个书包后,还可以买几本笔记本?
生1:先算买1 个书包后还剩多少钱,50-20=30(元),再算可以买几本笔记本,30÷5=6(本)。
生2:我列成综合算式50-20÷5,对吗?
师:这里必须先算减法,求出剩下多少钱,如果像生2这样列式,是先算什么了?
生(齐):除法。
师:这样就不符合题意了,因此要添上小括号,改变运算的顺序。那么这道题应该怎样列综合算式呢?
生(齐):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钱,列综合算式时必须添上小括号,即(50-20)÷5。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交流声此起彼伏,这个时候我们要给学生设“规矩”吗?要去限制他们的声音吗?我认为不必,也不应该。
二、抓住一个“新”字,还想说中不要设规矩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大范围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作为一线教师,要从点滴做起,要从课堂做起,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慧,通往成功的路有许多条,不必都走同一条。
例如,教学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角”的例6:你能在纸上画一个60 度的角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板、量角器,知道了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和量角器的结构特征)
生1:我是用三角板上60 度的这个角来画的。(在黑板上做示范)
生2:我用量角器来画角,先画一条射线,将量角器的中心与射线的端点重合,内圈的0 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在内圈60 度的地方点一个点,然后连接这个点与射线的端点,得到另一条边。(边说边在黑板上操作)
接下来的练习时间,全班学生挥动着作图工具,在练习本上边说边画,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慢慢地在学生心中扎了根。正常来讲,这一环节到这里就可以收场了,这时生3、生4突发奇想。
生3:我还有一种新的方法。
(教师并没有打断他的思维,给他设规矩,而是让他继续说,让课堂有了新元素)
生3:你们都使用量角器的内圈,而我使用的是量角器的外圈……
生4:你们画的角有一条边是水平的,而我画的角的两条边都是倾斜的,不过操作的方法是一样的。
每一节数学课,我们都要抓住课堂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摒弃“你讲我听”“你打我通”“你说一我不二”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和敏捷性。
三、抓住一个“放”字,不同方案中不要设规矩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好的教学设计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当中,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对于学生提出的多种方案,不要给学生设太多的“规矩”,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把他们的思维发挥到极致。
例如,教学“找规律”中“想想做做”的第二题:林庄小学准备在长80米的跑道一边和边长20米的正方形草坪四周栽树,分别需要多少棵树?教师用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师:栽的是什么树?
生1:杨树。
生2:柳树。
生3:女贞树。
师:树苗选好了,那怎样栽呢?
生4:跑道上可以一端栽,一端不栽。每隔5 米栽1棵比较合适。
生5:跑道上两端都不栽,每隔5米栽1棵。
上一篇:坚持核心素养以实活新做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