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研究与探讨 

来源:新课程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6

1 引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必修的核心课程,并且已经成为其他理工专业的热门选修课[1]。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应当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涉及的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来建立数据类型,进而设计出相应的算法解决问题。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虽然数据结构在理工科各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普遍有学生反映该课程抽象、难学,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很多挫折,学习过程积极性不高,甚至学完之后依旧不知道如何应用。为了提高数据结构的课程教学效果,很多教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思路,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9]。但由于每个学校的差异和学生层次的差异等原因,在学习他人教学经验的同时,也有必要针对自身的教学情况进行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目标是培养具备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可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具有广知识面、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就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2 教学现状存

2.1 学生编程基础薄弱和实践能力差

目前,大多数数据结构课程的教材采用的是C或者C++语言描述。许多学生对于C/C++语言的基础掌握不牢固,编程能力也有限,对于C 语言的指针、函数、结构体的知识更是薄弱,特别是对于指针的理解更是一知半解,而这些知识点恰好是数据结构中链表、树、图等结构的实现的基础。上述薄弱的程序设计基础导致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困难。此外,数据结构是应用型很强的一门课程,课程实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平时缺少上机编程锻炼,在设计程序过程中思路不清晰,调试程序的能力欠缺,特别是由于对指针的理解不够透彻,错误使用指针,导致编写的程序运行时经常崩溃。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很难找到成就感,于是逐渐失去对数据结构课程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在上机实践时,按照课本上伪代码实现程序或者直接按部就班的录入源代码,仅仅做着翻译和抄写的工作,当代码的搬运工,最终导致需要用数据结构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对算法的设计更是畏惧和不知所措,上机调试程序更加困难。

2.2 教学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没有及时解决

第一种情况:学生认真听讲,但是对个别知识点有疑问却不好意思提问。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身上。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学习态度认真,上课时候也基本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并且在能够理解知识点的情况下,给予老师“点头”的反馈,但是当这些学生有疑惑时,却通常摆出“若有所思”的状态,不敢把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讲出来,老师只能通过猜测他们哪里有疑惑并再次解释,这非常不利于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第二种情况:学生前面有知识漏洞,到后面遇到问题不懂的时候,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个地方,提不出问题。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学生成绩偏下的学生身上。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先修课程中有许多知识点不熟、不会,导致新的知识点很难听懂。他们知道自己不懂,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解决,只愿意与熟悉的同学讨论,如果一起讨论问题的同学水平也差不多则无法解决问题。这样随着教学的进展,积累的问题就越来越多,整个课程对这些学生而言就更加难。

2.3 教材偏理论、枯燥,并且实践操作相对较少

数据结构课程内容包括线性表、栈和队列、串、数组和广义表、树、图等基本数据结构和查找、排序等基本操作部分,每种数据结构又包括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不同的存储结构又有各种算法的设计和算法分析。课程内容丰富并且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部分知识点非常抽象、枯燥,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严格意义上说,教材是促进教学质量以及提升效果的关键和基础。众多出版的数据结构课程教材,其中不乏许多特色较强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都普遍过于侧重理论教学,难度大,并且课程教学比较枯燥。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提高实践能力。此外,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讲授理论知识,不得不减少实验教学课时,数据结构课程一般是64 理论学时+16 实践学时,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点难以消化,导致教学进度缓慢,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上一篇:电动机顺序控制线路设计教学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