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研究

“新体系”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歌曲分析与 

来源:新课程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01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主导的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自创建以来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认可与赞许。作为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的主阵地,各类高师音乐学系,如何将“新体系”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关系到“新体系”贯彻执行的效果。《歌曲分析与创作》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创造性学科价值体现的必须知识与技能储备。以“新体系”理念为导向,对本课程进行一个系统、整体的研究与把握非常有必要。 一、课程设置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主要服务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文化知识、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音乐教学、表演和活动组织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定位 《歌曲分析与创作》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单声部歌曲的结构与创作技法,广泛了解中外优秀歌曲的风格、体裁及创作特点,开阔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歌曲作品和创作歌曲的能力,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歌曲分析与创作》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周二课时,共3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18学时,实训18学时,属于理实一体类课程。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歌曲分析与写作》不是孤立于其他课程的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相关课程相互支撑的一个综合的体系。它要求学习者具有熟练的读谱、记谱能力;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视唱练耳水平;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与分析能力;掌握一定的声乐演唱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分析理解能力;具有较强的音乐语言组织能力。 1、先修专业课程。《基本乐理》《声乐》《合唱与指挥》《视唱练耳》《钢琴》《和声学》《器乐选修》《中外音乐史及作品赏析》《舞蹈基础》,这些音乐专业课是《歌曲分析与创作》开课必备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知识储备。 2、同修专业课程。《钢琴即兴伴奏》《声乐》《钢琴》《和声学》《舞蹈基础》,这些专业同修课与《歌曲分析与创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影响。 3、后续专业课程。《音乐教学论》是本课程的主要后续课程,并与教育实习、就业及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密切相关。《歌曲分析与创作》的开设,为《音乐教学论》、教育实习及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提供了必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支撑。是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规定“中小学音乐教学具有创造发展价值”的教师专业能力与知识的保证。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导向,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通过系统的歌曲创作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学习;优秀歌曲分析;歌曲创作实践等环节的教学主要实现一下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歌曲写作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要求以及我国歌曲创作的发展历史。 (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歌曲写作的基本规律、基本技法以及各类歌曲的创作特征。 (三)能够根据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各类歌曲及其曲式结构,并且能够让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写作实践,解决歌曲写作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初步具有创作儿童歌曲及其他歌曲的能力。 (五)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出现的创造模块的教学内容。 三、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依据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岗位,学情与认识规律,采用理实一体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每个主要技能理论教学板块学习结束后,进行针对该板块的实训。遵循“能用、够用、会用”的理念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课程总体设计。 (二)教学模块划分及内容的选取 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教学模块教学内容讲授课学时数实训时数模块一歌曲写作常识2模块二歌词的艺术形式2 4模块三歌词的艺术风格2模块四歌曲的音乐主题的写作2 14模块五歌曲音乐主题的发展4模块六乐段与一部曲式2模块七单二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2模块八较复杂的歌曲曲式结构2总计18 18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歌曲主题的构思与创作;歌曲主题的发展技巧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通过以下手段与方式突出教学重点: (1)课堂理论知识讲授辅以必要的课堂讨论、练习和问答等形式。 (2)在讲授过程中,要使理论与曲例密切结合,并尽可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行直观教学。 (3)课外作业每周一次;内容应包括习作和歌曲分析;选题要注意词与曲在题材、体裁与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多样性;由小到大、由简到繁;在一学期中不少于5首歌曲写作任务;侧重于青少年歌曲的写作。 (4)作业在课外批改,课内小结。对优秀的习作,可通过举行新作品试唱、试奏、试演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2、教学难点。在掌握了基本方法理论之后,如何使两者紧密的结合起来,并能付诸于实践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通过以下手段与方式突破教学难点: (1)通过量变促进质变,必须

上一篇:多维视角下的视唱练耳与乐理课程研究
下一篇:以课程研究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